从“田园观光”到“全域旅居”
——兰州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之路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牛占虎 李明娟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下,乡村旅游已成为激活农村发展潜能、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引擎。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西北重镇,正凭借独特的自然生态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出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之路。
从单一的田园观光到全域化的深度旅居体验,从零散的景点打造到系统化的产业融合,兰州通过创新业态模式、整合全域资源、推动多元融合,实现了乡村旅游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西北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业态创新:解锁乡村旅游新玩法
在兰州,乡村旅游早已突破传统“农家乐+采摘”的单一模式,向着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大步迈进。
泊云湾小镇坐落于烟雨兰山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年轻化、时尚化”为突破口,打造开放式帐篷营地、特色融合菜系、露天烧烤及乐队演出等新潮项目,吸引了大批年轻游客。此外,围绕青少年群体推出研学、郊游等体验活动,将乡村变成寓教于乐的课堂。“项目运营首月营业额14万元,净利润超6万元,自去年建成后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泊云湾小镇负责人马元涛介绍。
西果园镇拙舍草庐民宿深度挖掘当地百合产业特色,以“自然原木中式风格”设计,融合住宿、休闲与文化体验。游客可参与百合采摘、加工,了解兰州百合文化,实现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
林野晓筑精品民宿借鉴古村建筑元素,营造“山野慢生活”氛围。“初衷是让游客逃离城市喧嚣,体验自然与宁静。”负责人陈晓说。
一个个特色项目通过业态创新丰富游客体验,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全域发展: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
立足“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定位,依托自然、文化和农业资源,兰州乡村旅游逐步升级,实施“百村景区化”培育行动,从“单一景点打卡”向“全域乡村生活体验”转型。
目前,兰州乡村旅游已形成全域覆盖、多点开花的格局,构建起包含观光园区、休闲农庄、乡村民宿、康养基地等多元业态的产业链。现有乡村旅游景区30家(4A级8家,3A级18家,2A级4家);拥有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4个省级旅游示范村及21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353处乡村文物、13个乡村记忆博物馆、17家乡村旅游民宿、741户农家乐和19个乡村户外露营地等资源,织就了乡村旅游网络。
皋兰上车村、榆中浪街村等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永登苦水街村、榆中李家庄村等村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皋兰县、永登县等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河口古镇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栖云小镇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黄河驿·窑洞康养民宿获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融合共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旅游为兰州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同提升。
经济效益明显。新兴业态成为拉动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数据显示,兰州乡村旅游带动4800多户农户增收,创造了5.4万个就业岗位,年增收2.3亿元。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民宿及参与农产品销售、旅游服务等获益。
社会效益方面,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道路、水电、通信等),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城乡人员流动与文化交流,拓宽了农民视野,激发了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生态效益方面,坚持“生态优先”,将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呵护,青山绿水成为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
“兰州乡村旅游正从‘单一景点打卡’向‘全域乡村生活体验’转变。”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司清表示,今后将推进“乡村旅游+康养”“乡村旅游+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推动河口古镇、榆中星畔生态小镇等项目提质升级,让乡村旅游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诗意栖居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6月05日天祝杜鹃花节点燃乡村旅游热潮
- 2025年06月03日临泽: 端午出行热 乡村旅游火
- 2025年05月30日天祝县祁连镇 唱响乡村旅游的“田园牧歌”
- 2025年05月28日兴业富民好风光 奏响振兴新乐章——合水县太莪乡黑木村发展乡村旅游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