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旅游  >  游在甘肃

【文化·旅游】西狭古道行 石刻千年情

 2025/02/18/ 12:0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牛旭斌

西狭古道行 石刻千年情

西狭颂景区

西狭颂景区

《西狭颂》摩崖原拓

摩崖石刻群

  牛旭斌

  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西秦岭余脉徽成盆地,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秦设道,东汉置郡,唐、宋、元设州,治同谷县。明初始称成县,相沿至今。县内已探明和挖掘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址二十余处,另外还有春秋、汉代、宋代墓葬群十三处,有龙门、固山、紫金山等古战场遗址多处。

  这里气候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四季分明,景色宜人。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狭颂》摩崖石刻、杜甫流寓同谷地“杜少陵祠”、南宋抗金名将吴挺陵园,以及五仙洞、大云寺、甸山、金莲洞、泥功山、石门沟、浪沟峡等风景名胜,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今天,我们来走一走西狭古道,感受千年摩崖石刻的独特艺术魅力。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一隅,陇南成县,隐匿着一处宛如仙境般的所在——西狭颂风景区。这里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清泉飞瀑,自然风光旖旎如画;同时,诸多瑰宝如繁星般闪耀,而《西狭颂》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出典范,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丰碑。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西狭颂风景区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但它的魅力却从未减退。如今,它已成为一处备受瞩目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建于东汉建宁初期的西狭栈道,位于成县,是古蜀道上“祁山道”的重要道途。镌刻其间鱼窍峡摩崖上的《西狭颂》,题记落款为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

  望着峡崖上一孔孔或方或圆的栈痕,耳畔仿佛响起辚辚车声,马队的嘶吼声,脚夫们的山歌声。位于黄龙潭之上黑黢黢的石碑,刻着历经一千八百五十年的文字,静观这摩崖上的汉隶,高古之风扑面而来,心被一个个文字吸引。这千年的栈痕、石碑,讲述着洪荒历史中一条道路的热闹与繁华。

  热衷刻石记功的东汉,当时名声不显的下辨邑人仇靖,用飞扬的文采,沉劲的笔力,记录了武都郡太守李翕敕吏督修栈道的事迹。

  行走于峡谷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宏大的山水画卷之中,一步一景。峡谷两边的山峰并不是很高,但却形态各异。抬头看去,山体被五颜六色的植被包裹着,偶尔能看到石头,两谷夹峙的天空之上,路过一群群百彩千姿的云。低头走过躬身崖,弯一下腰,低一下头,用谦卑的身心仰望泼墨的悬崖,欢唱的溪流,在清风徐徐里淙淙地流淌。

  走进汉代摩崖馆,我向远客介绍西狭颂、石门颂和郙阁颂,这兄弟般的三块摩崖石刻,它们镌刻、风化和保存的现状,又去实地探寻黄龙潭附近的古栈道遗迹。透过排列成线的栈道支撑桩遗迹,我的面前仿佛重新架起古道的千梁万柱,铺设出一条通途,东去关中,南往巴蜀。

  置身峡谷,漫步于修凿在三十年前的观览栈道,去找寻和考证每一方饱经风雨剥蚀的栈孔,经过一千八百五十年风雨的西狭古栈道,贯穿在这落差有四百多米的西狭峡谷,并从险峻的摩崖上悬架出一条通秦入蜀的交通要道,也是四方百姓外出讨生计的一条路。

  通览西狭,现在可见的栈道遗址共有7处,分布于十里深峡,自东向西依次为西狭狭口栈道遗址、躬身崖栈道遗址、黄龙潭栈道遗址、保仁寺河坝栈桥遗址、石门栈道遗址、西狭十渡栈道遗址、西狭西口栈道遗址。《西狭颂》碑文内对其来龙去脉,均有载述。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当地人称《黄龙碑》,其位于天井山谷传说有黄龙飞出的潭水之上,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为“三颂”摩崖石刻中保存最完整的石碑。碑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印证着成县嘉禾遍地,五谷丰登,是水土丰厚的陇右粮仓。

  《西狭颂》全文阴刻隶书20行,共385字,题名竖行12行,计142字。整碑高2.2米,宽3.4米,主要记载了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颂其修复西狭栈道为民造福的政绩。这方摩崖石刻,见证着我国汉字字体分类发展与隶书极度成熟,其书法方正舒展、雄健潇洒、敦厚虚静、冲淡平和,堪称隶书经典,被誉为汉碑摩崖之冠,在中国金石学、文化史、书法史和交通史研究方面占有重要席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享誉海内外。

  除了书法价值,《西狭颂》石刻周围的“五瑞图”也别具一格。有“黄龙”“白鹿”“木连理”等图案,这些祥瑞之象,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在那个没有先进雕刻工具的时代,工匠们凭借着双手和智慧,将这些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每一处线条、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古人的匠心独运。这些浮雕与石刻文字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让西狭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

  站在《西狭颂》摩崖前,过往的游客和艺术学院的学生,观看、写生、合影留念。看他们端详石碑,听他们辨析和争论,谁比谁奇纵恣肆、宽博古拙、方正高古和凝重豪放。这时,沉睡的《惠安西表》仿佛醒了。峡谷幽幽,水声潺潺……

  收回思绪,面对黄龙碑,铅黑的石头老如青玉,又滑如磨铁,悬崖把它特意藏匿于怀,免受太阳的照耀和湍流的冲击。细细思索,久久逡巡,就会发于内心地感谢这青苔古道,敬畏这摩崖之上漫坡而垂的密林掩拥的石刻,是繁梢长藤,是像汉隶笔画般蜿蜒波磔的天井山,抵挡和保留住了任岁月剥去红装,不受风化的“鱼窍”峡,珍藏在山林野外的石碑。

  拾级而上,依亭沉思,无语良久,仿佛穿越东汉与李翕会面,又与仇靖相逢。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武都太守李翕,为了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率领民众开山凿路,修通了西狭栈道。百姓感其恩德,于是在西狭的石壁上,刻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惠安西表》,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西狭颂》。而当年撰文并书丹的仇靖,想必一定是李翕信任、器重并赏识的人。它的字体古朴雄浑,笔力刚劲有力,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被历代书法家奉为汉隶的典范。

  这方杰作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穿越千年时空,隐于深山人未识,直至北宋,才引起世人瞩目。在此峡谷中,还有汉代耿勋碑及宋、明、清、民国摩崖石刻20多处,由此形成了以《西狭颂》为核心的摩崖石刻群。

  站在石刻前,仿佛能看到当年工匠们在峭壁上挥锤凿石的身影,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将一段历史、一种精神,永远地镌刻在了这方石壁之上。

  峡谷还珍藏着记载继任太守耿勋为民除患造福事迹的《耿勋表》,这方摩崖就像是《西狭颂》的“兄弟”,晚刻于东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四月二十日,全称“汉武都太守耿君表”,但由于向阳而风化受损,石质与字迹都没有《西狭颂》那般丰润。在《西狭颂》摩崖石刻附近一公里内的南侧崖壁上,留存着东汉以后的历代题刻二十多方,比较著名的有汉将题刻、吕蕡题名、吕大忠题记等。

  《西狭颂》摩崖石刻,在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名碑”,2019年,国务院将西狭古栈道7处遗址和4处题刻题记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狭颂》摩崖石刻,更名为西狭古栈道遗址及题刻,而成为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

  多年后再访西狭,身临摩崖,就不由得感恩自然的造化,莫过于这好山入座清如洗,这无限生长的野树漫山遍野,莫过于一年年生生不息的蓬。四季更迭中,古道万木欣荣,题刻经久沧桑,演绎出不被征服的不绝之美。

  凝望堆堆苍石,静卧谷涧,细听涓涓清溪,奔流石上,站在一帘幽梦般的瀑布前,犹如与走过峡谷栈道上的古人谈心。在这片山水之间,曾经回荡着古代商旅的吆喝声、马铃声,以及文人墨客的吟诵声。他们或行色匆匆,或驻足停留,都被西狭的美景所吸引,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诗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