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旅游  >  游在甘肃

春日赏花季 金城遍芬芳

 2024/04/02/ 10:0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琳

春日赏花季 金城遍芬芳

什川梨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王琳

  四月之春,是极致。

  一夜细雨润物无声,清晨阳光普照大地,兰州的春天就在这一片绿叶、一缕阳光、一抹清香中醒来,生长,然后绽放。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天总是美好的,生动的,也是文人最常歌颂的季节之一。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充满着希望和向往。那柔嫩的色彩,新鲜的气息,初放的生命,是春的脚步,春的温暖,春的期许。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邂逅,那么这个春天,趁阳光正好、微风和煦、陌上花开,何不放慢脚步,回到自然,回归本心。在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之间,去感受心灵的释放。不负春光,亦不负自己。

  花漾什川镇 共赴一场梨花盛宴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芳菲四月,春风习习,一树树梨花漫天开放,一幕幕洁白静默绽放。这般不染纤尘的盛景,令人向往,让人留恋。

  位于兰州城区东北方向约20公里处,有一个被誉为“世外梨园”的古镇。奔涌不息的黄河经兰州东出小峡后,蜿蜒徘徊,形成一个极似太极图形的河谷盆地,造就了如今宛如人间仙境的“世界第一古梨园”——什川梨园。

  春到什川,山水环抱,鸡犬相闻。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瑰丽景象。一团团,一簇簇,如云似雪,接连阡陌,银波琼浪,仿佛为古老的黄河披上了洁白的盛装。步入梨园,在一棵棵古朴的梨树下仰头细看,一种欣喜与感动瞬时涌上心头。那绽放在枝头的梨花,在春风中微微摇曳,浅黄色的花蕊从洁白的花瓣中欣然伸出,虽不比桃花鲜红夺目、牡丹华贵雍容、郁金香神秘高贵,却有着“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的真切朦胧,素洁淡雅,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内心充满了祥和与宁静。

  漫步于梨花飘香的园中,穿行在青石铺筑的小径,恍若一首韵味悠久的小诗,亦如一幅意境悠远的国画,又似一场神秘美好的梦境。可谓“庭座梨树间,人在花中行,移步皆景,举目皆春。”远处几声犬吠,打破了村野的幽静。花海中,隐约露出红砖绿瓦,欢笑声随风飘荡。不禁让人想起清朝诗人那首《咏什川》:“一席地兮一带川,树木花光四季妍。桃杏雨,杨柳烟,朝暮人争峡口船。驼石古,水车园,石门晓月几千年。楼台真如画,魁阁耸山巅。景中景,天外天,谁言此地无神仙。桃源犹不远,仿佛在眼前……”

  这里是梨花的世界,河边,道旁,宅前,屋后,处处都沉浸在一袭纯白之中,雅到极致,净到极致。朋友告诉我,这里几乎家家种梨,以此为业,并乐此不疲。一般来说,梨树寿命就是几十年,而什川梨园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园中古梨树树龄最长的已超过300年,百年以上树龄的梨树尚存上万株。植物学家称之为“世界植物界的奇迹”,难得的“梨园博物馆”。

  望着这些千姿百态的梨树,它们虽饱经风霜,却依然遒劲挺拔,枝繁叶茂。即使有些老梨树的根部都已成空洞,但它树冠顶部的枝条上,照样开放着一簇簇雪白的梨花,这或许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伟力,但应该更离不开什川人的精心打理和世代相传。这里的人们物质上不算富裕,但是他们却有着宝贵的新鲜空气、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以及绿色蔬菜和优质水果。从这里产出的冬果梨和软儿梨果味甘甜,果汁充盈,享誉全国。

  这个春天,慢下脚步,静下尘心,在万亩梨园中品茶赏花,在黄河奇峡间观世间沧桑,在清风阳光下给心灵一次放空,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可好?

  秀美仁寿山 吟咏一首桃花之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是对人常带三分笑,桃花也盈盈含笑舞春风……”在邓丽君众多歌曲中,这首《人面桃花》一直少有人知。其实细听起来,当唐代诗人的经典名句遇到歌手的经典演唱时,这样的结合堪称经典之作。

  四月,春风一吹,花便开了,所有的生命都在赶赴一场春天的约会。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桃花。

  十里桃花,百里画廊。每年暮春时节,以仁寿山为中心的安宁桃花会都会引来大批游人踏青赏花。沿十里桃乡漫步花间,“处处桃树红霞娇艳飞,片片桃花吐芳菲”。此时的仁寿山,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依山而建的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登上凌云阁放眼望去,上百万株桃花迎春怒放,漫山桃红,层层叠叠,百卉飘香,灿若红云。山林不时传出鸟儿的婉转鸣唱,伴着阵阵微风,带给人明媚愉悦,仿佛一首悠扬欢快的春之序曲,又恰似一幅“百里桃园生紫烟,仁寿葱茏万仞山。幽香阵阵游人醉,鸟语啾啾童稚欢。曼舞联翩舒彩袖,轻歌悠扬伴管弦。人面桃花又重会,愉悦身心偕红颜”的和谐画卷。

  走进桃花林深处,古朴的徽派大院,悠然的田园风光,别致的小桥流水,浓郁的乡土气息……使人仿佛置身乔家大院,又恍如来到江南水乡。忽然感觉一缕春风拂面而过,伴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抬头望去,眼前农家小院中的这株桃花正粉嫩嫣然,含苞欲放。满园桃花,哪一朵都是我的,哪一朵又都不是我的。每个人都可以看清,每个人又都看不清。那一刻,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春天,竟然安静得如同一朵绽放的小花,朦胧得恰如一首悠远的小诗。

  这样的风景,正如白居易笔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生机盎然,又如杜甫笔下“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意境深幽,亦如刘禹锡笔下“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的恬静自然。一株桃花就是一个故事,一份感动。

  在中国,桃一直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从《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崔护的“桃花依旧笑春风”,从陶渊明梦想的“桃花源”到唐伯虎隐居的“桃花庵”,从罗贯中笔下的“桃园结义”到吴承恩笔下的“蟠桃盛会”,再到金庸笔下的“桃花岛”……这千年的意象绵泽,早已融入文人画士的诗词歌赋、书香画卷中,融合在中国人的情怀当中。她是闭月羞花的少女、花好月圆的姻缘,是正义仁爱的见证、福寿绵长的祝愿,更是人们对于理想世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月登仁寿山,看日出越过山涧,看流水淌过小石,看绿树相映桃花,看夕阳映红蓝天,畅游在落英缤纷的诗情画意中,回归于返璞归真的天地自然间。期待着下一个花季,那灼灼其华的桃花,必将盛开在又一个春天的源头。

  香飘苦水川 邂逅一次玫瑰之约

  “陇上一朵玫瑰,娇艳而又高贵。受尽雨打风吹,依旧熠熠生辉。”谷雨之后,玫瑰花开。从兰州出发,沿京藏高速西行50多公里,在河口收费站出高速,进312国道入苦水川,一阵淡淡的花香袭来,就来到了素有“中国玫瑰第一乡”美誉的永登县苦水镇。

  作为古丝绸之路西出兰州的第一驿站,史书中曾这样描述这里:“西出金城兰州,越黄河之浊浪,沿庄浪河之清流,沐杨柳清风,峰回路转处,田畴纵横,绿树掩映,村舍俨然,鸡犬相闻于驿路之外,三里玫瑰村,五里梨花店,一派世外桃源景象。”现如今,闻名遐迩的苦水玫瑰更是让这里锦上添花。

  据记载,在清朝道光年间,苦水李窑沟有位名叫王乃宪的秀才,赴西安科试返乡时带回几株玫瑰苗,栽培于院内。由于这种植物非常适宜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生长旺盛、花繁叶茂、色泽鲜艳、花香袭人,人们竞相栽植,后来发展到地埂、渠畔,进而又陆续扩展到周边地区。由于永登县苦水镇最早引进玫瑰,又在以苦水为代表的地区内长期栽植,经过人们不断选育,最终形成地方品种,因而习惯上称其为“苦水玫瑰”。

  永登境内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温润,光照充足。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培育出了亚洲独特香型的苦水玫瑰,其色泽殷红、香气纯正、出油率高、营养丰富。

  只有走进苦水镇,才能真正感受到玫瑰花特有的魅力。置身于苦水镇的万亩玫瑰园,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鲜艳翠绿,株株玫瑰挨挨挤挤,以一种蓬勃的姿态彰显着生命的活力。一株株含苞待放的玫瑰,恰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枝头临风起舞。微风袭过,花枝摇曳,几片花瓣随风飘落,似裙裾翻飞,莲步挪移。眼前这番“花海玫香”的景致忽然就让人忆起乾隆年间兰州翰林秦维岳的那首《咏玫道》:“霞光锦缎覆苍苔,点缀芳园朵朵开。西陇花迟兼遇闰,端阳才拥艳香来。”点出了苦水玫瑰的生长期和色香俱佳的特点。

  苦水玫瑰姿容娇艳,可植于前庭后院,街旁巷道,衬托“浓似猩猩初染素,照得深红作浅红”的迷人景色;而香气沁人的玫瑰花朵,可用于糖腌、蜜制、酿酒、作酱、入茶或配制各种糖果糕点;玫瑰油可用于香皂、香水和高级化妆品的香料……

  放眼望去,田间地头乡民们正在勤劳地采摘玫瑰。为了能摘到合适的花骨朵,他们很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作为全国最大的玫瑰花种植基地,苦水镇的玫瑰因瓣多花大、叶厚汁多、香型纯正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究竟是苦水成就了玫瑰,还是玫瑰成就了苦水?也许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看似毫不相关的苦水与玫瑰,却成就了一段美妙的传奇。如今,苦水玫瑰已发展成为既可食用、药用,又可用于轻工业加工的特色玫瑰,品种和品质优势逐渐显现,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而与苦水玫瑰相生相伴发展起来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2015年,甘肃永登苦水玫瑰农作系统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玫瑰花开十里香”,红日映照在玫瑰园里,微风徐来,泥土混杂着玫瑰的浓香由远及近,庄浪河缓缓流淌,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伴随着绚丽的霞光和农民劳作的身影,或红或青、若隐若现。

  回首遥望,一株株沉静安详的玫瑰在晚霞中默默托起这片土地的希望,把鲜艳和浪漫、芬芳和美味、幸福与和谐带给这片孕育她的沃土。我想,没有什么比玫瑰更适合作为兰州的市花了。她生长时顺其自然,绽放时静默安然,凋谢时淡定坦然,待到来年,又重新傲然。这样的人生,即是释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