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旅游  >  游记攻略

【街巷之眼】河州巷语

 2021/12/15/ 09:3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萍

【街巷之眼】

河州巷语

  文/李萍


牛杂割

八坊十三巷

  河州多街巷,大柳树巷、八坊十三巷、仁义巷、铁匠巷、喇家巷、石桥巷……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巷子,讲述着河州的前世今生!  

  “辣花豆”“米花糖”“荞珍子”“甜醅子”“枣包子”“素盘”……

  儿时,住在大柳树巷里的孩子,只要一听到小贩们的吆喝,都会溜出家,花上几分钱买上几串辣花豆和米花糖,在那棵大柳树下分享后快速回家。

  辣花豆是把油炸的蚕豆用一拃长的细竹签串起来的,不知是浇了辣椒油还是花椒粉加工而成,麻辣咸俱全,油汪汪的,偷吃准会被大人们发现。买米花糖则不一样,米花糖就是把大米爆花,然后沾蜂蜜水滚成圆球,做法简单,一分钱一个,乒乓球一样大,是几十年前最早的膨化食品……

  一声声吆喝中,荞珍子与甜醅子的吆喝也是馋人的,因为大柳树巷里挑担的大叔总是把他的荞珍子与甜醅子吆喝出独一味,每次听到他的吆喝,不管买不买,都会跑出去看。

  荞珍子就是荞粉,荞面做的凉粉,荞珍子的深茶色及在腕托里的模样,看起来就与白凉粉有些区别,白凉粉入口顺滑,荞粉反而比较硬,吃起来会有点淡淡的苦味,却也有很多人喜欢。

  冬日里初雪的清晨,勤快嘴馋的男人们,会早起去离大柳树巷不远的王家黄酒铺吃肉酒。三两片薄片羊肉,几粒枸杞,一点芫荽沫,黄酒黄,枸杞红,肉片红白相间,色香味俱全。我没有喝过,但听过喜好之人讲述时咽口水咂巴嘴,可想其味之醇厚。

  肉酒不需要吆喝,在街巷深处也无碍,总是把酒香不怕巷子深之言精准到极致。

  东门巷、喇家巷的牛杂割也上演着与肉酒一样的故事,冬日里的牛杂割铺子总是喧腾腾的,在杂割汤翻滚的扑鼻中,一碗又一碗的杂割端上桌了。蒜苗与芫荽沫作为菜头,让一碗牛杂割青绿且香味扑鼻,拿了筷子,手心里一抹,而后咽一下口水,吸溜一口汤,目光跟着筷子在碗里搅动,留意牛舌多了一块还是蹄筋少了,先巡察一番,然后咬一口白饼,喝口汤,几口之后才吃杂割。

  河州的一个个巷子都有各自的故事,而作为“城中城”的八坊十三巷,作为河州民族风情的古街区,已成为临夏市的地标之一,也是临夏州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一。

  八坊十三巷其建筑融合了砖雕、木刻和彩绘,集民族特色、休闲旅游、绿色生态、人文科教为一体,呈现出别样的生活画卷。

  作为河州民族民俗文化名片和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八坊十三巷成为临夏本地和外地众多游客的打卡地,与宽窄巷子、三坊七巷等著名街巷不太一样,独具地方特色。

  穿行八坊十三巷,本地人都会迷路的,好几次,我都找不到来时路,晕晕乎乎地从这个巷子进去,没有依照原计划从某个巷口出来,而是绕来绕去地从另一个巷口穿出。

  穿街走巷,尝河州小吃,感觉小巷深处悠远的时光,慢行或在某个巷子的条凳上歇息,看陌生人匆匆而过或漫步,翻一本书,仰望某个古宅,儿时的记忆漫过来,愣怔之后突然明白,原来,我已不在大柳树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