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旅游  >  游在甘肃

【走遍甘肃】哈达铺“长征第一街” 永远的红色记忆

 2020/07/28/ 09:3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杨建栋

哈达铺“长征第一街” 永远的红色记忆

  杨建栋

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红军干部会议会址

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张家大院

哈达铺镇“红军街”

  在中国革命史上,发生在甘肃的几次重大事件深深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走向,也丰富了甘肃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

  甘肃,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以红色南梁、会宁会师等陇原红色旅游品牌为重点的红色励志主题旅游线,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红色革命洗礼的生动课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来临之际,《走遍甘肃》为广大读者精心策划了旅游路线,让您开启一段最有意义的精神洗礼之旅。

  在建军93周年来临之际,我决定再次前往红色古镇哈达铺,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缅怀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

  哈达铺是陇南市宕昌县的一个小镇,1935年9月,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哈达铺,红军在这里得到了粮食、药品等补充,因此哈达铺被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从兰州出发,沿国道212线,经陇南市去往宕昌哈达铺镇,如今的哈达铺不再闭塞、偏远。坐火车经兰渝线只需两个多小时。

  “哈达铺”这个地名,现有史料中最早出现在《清史稿·甘肃土司传》里,说的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后裔——宕昌第一代土司马珍,在元至正年间防守哈达川九族而授指挥使之职。“哈达川”即乌鸦聚集的小山头的川坝。“哈达铺”又被附近群众简称为“铺里”,“铺”应该和古代驿站有关。

  如今这条热闹的商业街,当年曾是红军官兵住宿的地方。漫步其间,红色历史的印迹仍清晰可见。这条红军长征途中走过后原貌保存最好的街道,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

  在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正对面,便是著名的红军街,街道两旁应接不暇的是明清风格的老建筑,大多是铺面房,可以想象在80多年前的繁华景象。

  红军街由380家保留完整的清末民初历史原貌的店铺组成,长约1324米,路面平均宽度5.6米,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在这条街上,留下了许多革命前辈的足迹:1935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进驻哈达铺,毛泽东主席就住在义和昌药铺的宅院里。就是在这里,他运筹了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的重大决策,也谱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恢弘诗篇。

  行走于此,可以看到正街的店铺有一些还保留着楼下经营楼上住宅的格局,正门都上着陈旧的木板门,木板门油漆剥落,可以看到木头的筋骨。

  那么,为什么在偏远的宕昌西北角,会出现这样一条四方辐辏的老街呢?原来哈达铺盛产药材。老街中最气派的店铺自然就是药铺。上街中的“义和昌”由三间北房和十一间南面临街铺面组成,均为平瓦房。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后,北房中间正厅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室,左间是毛泽东主席住室,大约15平方米。

  在距离“义和昌药铺”约10米的斜对面便是那个著名的“邮政代办所”,因为当时云集此地的药商,希望通过报纸掌握时事,了解市场信息,于是当时政府在此特设了“邮政代办所”。

  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些转折。或许瞬间发生,但却决定了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走向。

  “邮政代办所”无意间成了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原来中央红军在此休整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意外从这家邮政代办所的《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上获悉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陕甘红军还存在的重大信息,遂确定了长征中最明确最坚定的目标: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

  “同善社”在离“义和昌药铺”东南200米的下街,是一座四合院,一楼曾是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和周恩来居室。院中有一棵海棠树,红彤彤的枝头仍然有星星点点的果实。东西厢房为当年红军警卫和通信兵所住的地方。“关帝庙”离“同善社”有200多米,是团以上干部开会的旧址。

  在离“关帝庙”东南100米的地方便是“张家大院”,如果说临街的这些店铺彰显的是哈达铺的商业精神,那么“张家大院”透露的则是传统文人住宅的书卷气息,这里曾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从院中可以看到东、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筑,北房是按原貌恢复的三间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上是贺龙住室,楼下是任弼时、刘伯承、肖克、关向应住室,东厢房是李达住室。

  历史在前进,哈达铺也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除了那些古老的革命遗址,在老街两旁,现今有许多经营民间工艺品的店铺,大部分出售的红军鞋、红军帽、香包等“红色”手工艺品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如今的哈达铺已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文化名镇,也成为宕昌旅游最知名的一个品牌。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