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旅游  >  游记攻略

【智库建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0/06/24/ 14:5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曹 殊 丁国安 黑晓佛 李春芳 刘晓丽 王旺祥 蔡小平

【智库建言】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0年第4期(总第53期)

导 读

  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期智库建言,就全省文旅融合的路径探索、模式创新与综合效应发挥进行了纵深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打造甘肃文旅融合的“升级版”积极建言献策,全力助推全省双产业融合再上新台阶。

  联系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赵昕

  电子邮箱:gsdxzkjy@163.com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

  曹 殊

  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有力支撑,是生态文明的重大实践,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深度挖掘根植于陇原大地的山水生态、文化底蕴、民俗风情、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等旅游价值,以乡土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牧为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甘肃特点、乡土特色的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发展之路。

  抓主抓重、科学规划,提升品位档次。牢固树立全域一盘棋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把乡村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精准扶贫专项规划结合起来,综合布局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旅游定位。坚持景区景点辐射乡村旅游,一方面,通过推进全域旅游盘活景区资源,大力发展A级旅游景区;另一方面,加强乡村环境景观布局,从建筑、街巷、尺度、色彩等多维度提升村落颜值。

  综合施策、分类推进,突出乡土乡愁。深入研究区位、市场和资源基础,因地制宜,形成不同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发展深度体验型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一批旅游标杆村,使之成为乡土文化的样板、休闲体验的港湾、熙来攘往的驿站、乡村振兴的亮点;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把景区周边村庄打造成体验乡土风情、参与民俗活动的重要落脚点;发展观光休闲型乡村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建设民俗风情街、特色美食街、旅游商品街,将乡村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休闲目的地。

  合理利用、强化支撑,促进文旅交融。加强宏观管理,政府部门应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牧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基础。开发乡野民宿、田园康养、精品度假、乡土体验、创意农业、农耕研学、低空飞行、生态露营等新产品形态,促进农旅、文旅、林旅、水旅、工旅、体旅等融合发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坚持内涵经营,探索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形态,走个性化、品牌化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知名品牌,实现点上开花、线上飘红、面上结果。挖掘人文资源,根据村庄特点和实际,推出自然风光观赏、民俗文化体验、户外登山探险等旅游产品,丰富参与互动项目,厚植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底蕴。

  完善功能、提升质量,推动健康发展。依托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行业协会和实训基地,分级、分批、分类对乡村旅游经营户、致富带头人、旅游管理服务人员、基层干部等群体开展培训。建立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进乡村旅游规范化建设,加强餐饮、住宿、卫生等方面的指导监管,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品质。重视发挥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两个积极性”,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改造基础设施的同时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努力形成政府积极主导、行业部门监管、群众自主参与、市场投身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

  强化宣传、注重营销,释放品牌效应。继续借助“一会一节”、伏羲文化节、牡丹文化节、乞巧女儿节及乡村各类采摘节、美食节、民俗文化展演等节会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增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提高知名度,提升旅游形象。加强乡村旅游智慧营销推广,积极与电商平台对接,建设乡村旅游服务平台,拓展乡村旅游互联网营销渠道,让更多游客通过互联网走进乡村。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