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旅游  >  特色产品

花园村里的幸福事——张家川县利用生态资源打造乡村旅游记事

 2020/04/24/ 14:5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李双胜 通讯员顿映杰

花园村里的幸福事

——张家川县利用生态资源打造乡村旅游记事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双胜 通讯员 顿映杰

  依山傍水的张家川县马鹿镇花园村掩映在寂静的群山之中,平整干净的水泥路、青砖白墙的农家房舍、膘肥体壮的牛马在河滩里悠闲地游走、漂亮精致的农家乐内飘来家常菜的香味……这是记者近日在花园村采访的看到的情景。

  不过,以前的花园村虽然有一个美好的名字,但该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不旺、贫困面较大,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花园村四组52岁的贫困户冯林娃说:“以前全村只有一条土路,晴时一身灰,雨时一脚泥,村民出行极不方便,农业以种植玉米、大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

  从2015年9月开始,花园村依托世行六期项目投资组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投资378.45万元,积极发展富民产业。新建2个养殖合作社、1个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2个大型农家乐,修建旅游厕所3座、停车场1处,让全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合作社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扶贫车间”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合作社化运作、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生产、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的总体思路,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供求关系,发展订单养殖。合作社吸纳社员4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员39户175人。

  目前发展基础母牛达180头,已完成修建并全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全机械化生产、监控无线网全覆盖,有效带动了花园村及寺湾村61户贫困户254人脱贫。同时,种植230亩乌龙头示范区,引导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根本举措。

  “每天喂牛、放牛,给牛棚消毒,每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哩。在合作社打工收入稳定,还能在家务农,两不误。”花园村四组52岁的贫困户冯林娃谈起生活和收入,感到很满意。得益于扶贫政策,花园村五组的脱贫户何银银走上了养牛育肥的脱贫致富路。由于养殖技术比较娴熟,还被聘请到合作社当饲养员,每月增加收入3000元,日子越来越好,他高兴地说:“养牛收入稳定,能为村上的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出点力,我也乐意。”

  在基础设施方面,花园村近几年累计建成村级文化广场、乡村舞台、村级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农家书屋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网络工程实现了全覆盖。

  在脱贫攻坚深度贫困堡垒中,马鹿镇党委政府决定利用花园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花园村地处陕甘交界,位于关山脚下,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村内有气势雄伟的五龙山、风景秀丽的云风山、历史悠久的佛爷崖太极八卦图遗址等,旅游资源非常非常丰富,自然风光素有“清、幽、秀、雅、雄、奇、险、俊”的美称。2018年获得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2019年,花园村又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花园村党支部书记王三信说:“一到夏天,我们这里到处是游玩的人,花园村旅游扶贫开发试点项目的落实,让全村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

  目前,在张家川县有关部门和马鹿镇的支持下,花园村已建成4户农家乐、两座渔溏,开启了产业+旅游的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成为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旅游新亮点,还催生了养马、养鸡等产业。花园村养马大户康喜田养殖的马匹存栏达到30匹,每年仅游客骑马旅游一项收益就能增加两万多元!康喜田说:“明年我计划把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迎接更多的游客。”

  “我们要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找准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掘镇域内各类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强化转型升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优势产业,借助旅游资源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马鹿镇党委书记马海荣说,“下一步要着力建设大麻种植示范区、乌龙头种植示范区、生态苗木示范区、畜牧养殖示范区,不仅实现整体脱贫致富,还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