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旅游  >  特色产品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报道·青海四川篇】黄河源头 风光无限美

 2019/12/27/ 15:1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杜雪琴 顾丽娟

黄河源头 风光无限美

黄河源头鄂陵湖日出。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铁梁拍摄

保护区里悠闲游荡的野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杜雪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青海、四川两省更加坚定地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从建章立制、水源保护、国土绿化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结构,一系列“生态大动作”接连推出。

  对黄河源头而言,维护良好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如今,两省人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地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黄河上游重现生态壮美。

  母亲河的慷慨馈赠

  黄河像慈爱的母亲,用丰富的水资源,博大的胸怀,哺育着沿河人民,孕育出灿烂的文明。

  沿着黄河,行走在青藏高原,目之所及,是连绵的雪山,广阔无垠的草原和不时闪现的野生动物。当地人说,这一切都是黄河母亲的馈赠。

  青海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有黄河第一县之称,境内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像两颗碧绿的松耳石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由玛多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修建的一座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伫立在措日尕泽山顶峰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黄河养育了玛多各族人民,也成就了黄河上游独特的地域文化。相传,这里是格萨尔策马称王的圣地,也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现在玛多县域依旧保留着迎亲台。

  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镇原来是纯牧区乡镇。由于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留下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牧民现在吃上了“旅游饭”,2018年,唐克镇景区收入6000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3681.69元。

  高原文化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工程紧密结合创造的历史机遇,正不断释放出生态美、百姓富的巨大能量。

  坐落在黄河畔的青海省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是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居民均由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周边高山深沟地区搬迁而来。

  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等优势,德吉村积极创新探索扶贫易地搬迁新路子,挖掘民俗文化、射箭文化、黄河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元素,培育了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特色农业、文化和光伏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多业共生、多轮驱动”扶贫产业格局。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海省已累计投入17.4亿元,实施了3015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的环境整治,占全省总数的67%,27个县实现全覆盖。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原美丽乡村尝到了重视生态环境带来的甜头,越来越多的群众坚守着保护生态是第一责任的信念。

黄河源头美丽的扎陵湖。

  生态保护卓有成效

  曾几何时,人类的过度索取和活动,给黄河生态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上世纪末,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县,大规模养殖、采挖沙金等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活动交织,致使草原退化,2000余个湖泊干涸,扎陵湖和鄂陵湖的联通河段也一度断流,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期缺水,牧民整整10年“守着源头没水喝”。

  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四川省若尔盖草原,也因为气候变暖、水位下降、过度放牧和草原鼠害等原因,草原逐步沙化、湖泊干涸和湿地生态破坏严重,出现“一遇大风,黄沙漫天”的景象。

  严重的生态问题敲响了警钟。国家先后在黄河源区投入7亿多元用于生态治理,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启动重点保护黄河源头湖泊、湿地生态景观工作,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实施人工种草、黑土滩治理、草原鼠害防治等生态工程,来维育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和维护生物多样性。2005年起,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取消考核GDP,不断加大生态保护的考核权重,全省坚持整体设计、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永续利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5年至今,黄河源区101万亩退化草场上种活了人工草,在2.94万亩遗留矿区内覆土植草。经过不懈努力,黄河源头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鄂陵湖、扎陵湖湖泊面积与2017年平均相比分别增大42.73平方公里和9.65平方公里,玛多县“千湖之县”美誉再度名副其实。

  “2018年以来,黄河源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明显增加,中低覆盖度草地明显减少,平均产草量187公斤/亩。”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生态改善带来最直观的效果是,黄河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尤其是藏野驴、藏原羚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随着黄河源头生态治理加快推进,黄河沿线的青海省尖扎县,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以每年不低于2000公顷的造林进度,在黄河上游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为了使国土绿化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尖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林长,把任务落实到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做到每个片区苗木有人管、有人抓、有人植、有人浇,尖扎县漫山丰腴的绿色,彰显了生态文明的成果。

  顺流而下,在四川若尔盖大草原上,牧民西拉甲尔参家800亩的草场,牛的养殖数量由原来的300多头减少到100多头。他说,退牧还草,严格控制载畜量,对治理草原沙化和湿地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防止草原持续沙化,从2007年开始,若尔盖县按照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进行阻风固沙、恢复植被的综合治理。自2016年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以来,累计投入9000万元,通过以一次性补助还湿、季节性限牧还湿、禁止性退牧还湿、草畜平衡试点等方式,探索湿地生态系统最佳的治理模式。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